第五節 抗戰在國際的地位——抗戰期間及戰前對日戰略與外交戰的經過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四章 由北伐到抗戰

 

  我們中國的抗戰對國際的影響,可分兩方面來說明。一方面是中國抗戰在國際和平與世界戰爭中所擔當的任務,另一方面是列強對於我國抗戰的認識。

  就中國抗戰在國際和平與世界戰爭中所擔當的任務而論,我首先要指出的是:我們國民政府知道世界和平是不可分的,所以在世界大戰未爆發之前,我們中國決不願諉卸其對於國際和平的責任;在世界大戰已爆發之後,我們中國亦不望減輕其對於世界戰爭的負擔。五年半的抗戰,已經把日寇平分世界的狂妄企圖和他的主動地位打破了。從今以後,我們中國還要繼續努力,與同盟友邦共期於徹底根絕日寇及其軸心夥伴擾亂世界的陰謀和實力。

  自「九一八」以後,日本帝國主義者根據他的大陸政策。提出所謂「三原則」來強迫我們國民政府接受。所謂「三原則」,就是「中日親善」,「共同防共」,「經濟合作」。而「中日親善」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在政治上合併我們中國。「經濟合作」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在經濟上獨佔我們中國。「共同防共」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我們東北四省為據點,蠶食中國領土,挾持中國政府,與歐洲軸心諸國互相策應,集中東西的兵力,來夾攻蘇俄。我們國民政府覷破了這是日寇大陸政策的既定步驟,始終以堅毅的態度,拒絕這「三原則」的要求。故於二十六年八月間與蘇俄簽訂不侵犯的條約,以打破日寇的陰謀。日

---------------------------------------------------P.67--------------------------------------------------

寇乃改變外交談判的手段,企圖在「地方事件」的名義之下,以迅速敏捷的方法,截斷平漢路,佔領平津,劃永定河東北為後方基地,北進攻取蘇俄的西伯利亞,我們國民政府不僅不為其所動,而且毅然決然地派兵北上,增援我平津的駐軍,堅決抗戰。到了「八一三」淞滬戰事爆發以後,那日寇侵略大陸的陰謀,便完全為我們長期抗戰的國策所破壞了。從這時候起,中國單獨抗戰了兩年,始見歐戰的發生;四年之後,纔有太平洋戰爭的開始。中國的國策始終一貫,沒有一點動搖。而反觀日寇的國策,終是把握不定,而且到了最後,不得不一反其固定的國策,根本改革其明治以來一貫的大陸政策。所以我們可以說:由「七七」以至「八一三」之間,中國全面抗戰的發動,在政略與戰略上,已打破了日寇傳統的國策,而確立了我們勝利的基礎。

  中國全面抗戰,及抗戰到底的決心,已明白昭告於世界。日本帝國主義者冥頑如故,仍不願放棄他預定的陰謀。近衛內閣仍再三宣佈其所謂「不擴大方針」。第一步他還想乘我首都危急的時機,利用德國的調停,達到速和速決的目的。比及我們國民政府拒絕言和,重申抗戰的決心,他第二步又想以武漢會戰為侵略軍事的止境,一面向中國以和平攻勢與政治攻勢,結束戰爭,一面仍不捨他北進的衝動。張鼓峰事件與諾孟罕事件就是這種衝動的波紋。然而日寇對於中國已不得不變蠶食為鯨吞,已不得不以國家的全力來應付「中國事件」。他的「不擴大方針」,乃於民國二十七年九月,不得不根本改變其為「長期作戰」。而以「日支親善」,「共同防共」與「經濟合作」三原則為基本條件的所謂「大東亞新秩序」,至此乃亦不能不揭開面幕,出現於所謂近衛內閣的聲明之內。我們國民政府對於近衛的聲明,又揭

---------------------------------------------------P.68--------------------------------------------------

穿其陰謀至體無完膚。於是近衛內閣至此乃不得不因之倒台。

  民國二十八年一月,日寇以「平沼」組閣。德國向日寇要求以共同防共協議為基礎訂定三國軍事同盟,企圖以此同盟發動世界大戰。然日寇受中國抗戰的牽制,已失去他主動的地位,不得不推宕遷延。直至秋季,希特勒乃幡然改圖,與蘇聯訂立互不侵犯協議,歐戰旋即爆發。「平沼」內閣乃於八月,亦不得不在其舉國惶駭之中崩潰,繼起的「阿部」「米內」兩個內閣,祇得聲明「不介入歐戰」以敷衍一時。在此時期,日寇於這年二月擴大其侵粵的軍事,佔領海南島的港灣,樹立日寇武裝南進的先聲,太平洋戰略的形勢,至此乃為之一大變。日寇的國策至此乃又不得不變其北進而為南進,而南進還是脫離不了我們中國抗戰的牽制,於是徘徊瞻顧,又延誤他對英美進攻的計劃,將近三年之久。我們須知日寇他這一個基本國策的轉變,就是我們國策整個的成功。這是日寇大陸政策失敗的焦點,乃為世界有識者所公認的。

  當在民國二十九年五六月之間,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相繼失陷於德軍之手,日寇乃為之震驚。三國軍事同盟的要求,又發動於軍閥的內部。近衛再度投機,起而組閣,不久就訂立了所謂三國同盟的盟約。其第一步的計劃為北守南進,於是有三十年四月蘇日中立協定。這兩個文件,使他松岡洋右成為日寇內部所謂「超第一流的政治家」。曾幾何時,蘇德戰爭突然爆發,松岡去職,而近衛第二次內閣改組,軍閥的氣焰,不可復遏。故近衛第三次內閣乃於平沼被刺之後,亦不得不於當年十月宣告死刑而解體。於是東條以陸軍大臣組閣,決然施行其所謂「先南後北」的戰略,乃於當年十二月八日

---------------------------------------------------P.69--------------------------------------------------

,在美日談判的騙局之下,突然攻擊英美太平洋上的領土和戰略的據點。

  綜觀以上所述,日寇國策與戰略變更之過程及其必至的結果,不僅世人不知其所以然,就是日本軍閥本身,也還是莫名其妙。時至今日,我不妨公開的說:日本軍閥雖自以為機詐百出,實際上是冥頑不靈。他對我國作侵略戰爭,自以為他是處於主動的地位,而且自以為他完全把我們中國控制了。所以他為所欲為,肆無忌憚。殊不知他的國策與戰略,自開戰以來,始終是受我們的控制。所以他們的作戰行動,根本上受我們的支配,處處陷於被動的地位,追隨?我們戰略的指導方針,而向他們自然崩潰的道路前進。他始則陷於泥沼,不能自拔;而終至自投羅網,無法倖免之一日。因之,我們須知一國的政府,所定的國策之得失,對於國家的存亡,其無形的影響,比之於有形的戰爭勝負,更為重要。所以我們國民對於遵循國策的精神,與奉行國策的行動,尤應特別注意,切勿輕忽。否則正確的國策,執行偶一不慎,或被淺薄鄙陋、浮囂狂暴之流所煽惑而破壞,則國家民族的前途,就會陷於萬劫不復之絕境,必致後悔無及了。

  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而我國抗戰與世界上反侵略戰爭乃匯合為同一洪流。世界的正義公道與人類的自由解放所激發的革命精神,實日益發揚於這個洪流之中。民國三十一年一月一日世界上愛好和平的各國在華盛頓簽訂的反侵略共同宣言,實為人類反抗強權的革命精神之結晶。我國民政府乃本於革命既定的國策,亦在這一天與反侵略各國共同簽字,而我國於此乃列為四強之一。

  在此時期,英美在太平洋上的準備不足,遂使日寇侵略的烽火到處燃燒,幾成了「無往不利」的局

---------------------------------------------------P.70--------------------------------------------------

勢。但是他在這個一帆風順的時機之中,不料我軍在長沙會戰,給他一個殲滅戰,使他在中國戰場上一蹶而不能復振。這一會戰,實在是日本在太平洋大戰初期,精神上所受的一個致命的打擊。這個打擊使他知道我國的軍隊實力所在,而始終是他的致命傷。因此他的軍隊對於西線,則於馬來半島與緬甸佔領之後,就不敢再向印度侵略;對於南線,則於佔領荷屬南洋群島與菲律濱之後,亦放棄了他進佔領澳洲本土的野心;對於北線,則於侵襲阿留申群島之後,更不能貫徹其處心積慮的北進攻蘇的陰謀。在此日寇徘徊瞻顧之中,英美乃得從容佈置其西亞細亞、南太平洋的戰線,並充實美洲北部的國防,而蘇俄亦得以專心致志於對德的戰爭。三十一年十一月以來,同盟國在各戰場的勝利,使日寇真陷於束手無策四面包圍的絕境。即軸心方面亦不能不致恨於日寇背盟失信,屢誤時機。然而日寇之所以不能再向東西南北各線全力進展,以達成其「大東亞戰略」任務的惟一的阻力,乃為我國的長期抗戰;而我國抗戰對世界貢獻之大,不得不為各國所公認了。所以我們中國的抗戰,在世界尤其是在亞洲太平洋戰局中的地位,古語所謂「作中流之砥柱,挽狂瀾於既倒」這兩句話,實在是可以當之無愧。

  中國抗戰在國際的地位既如此重要,故列強對我們國家民族的認識,亦隨抗戰的發展而益加深切。在抗戰初期,列強以為我們的抗戰在短時期內必告結束。英美等國的注意力,只集中於他們在華利益如何始可以不受日寇的摧殘,如何繼續保持其東亞的地位於中國抗戰結束之後。至於德義等國則企圖停止敵我的戰事,使日寇得以跳出中國抗戰的泥沼,與他們共同發動世界戰爭。比及中國抗戰到底的決心為事實所證明,德義等國乃不得不放棄他們的夢想,而英美蘇俄諸國亦認識了中華民族力量之偉大,更認

---------------------------------------------------P.71--------------------------------------------------

識了中國的抗戰,不獨是出於中國國家獨立民族生存的要求,不獨是亞洲的安定力,亦且是世界集體安全與永久和平之堅強的一環。歐戰爆發,軸心諸國與日寇暴露他們平分世界的野心,英美蘇俄諸國始知道中國的抗戰,牽制了世界最凶狠的一個寇盜,分擔了同盟國最重大的一分負擔。因之中國的抗戰,不獨是世界反侵略陣線的先鋒,而同時亦是世界反侵略戰爭在亞洲方面的中堅,乃亦為事實所證明了。

---------------------------------------------------P.72--------------------------------------------------

最近更新於 2014-06-13